黎晓新院长获“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

时间:2016-09-09 08:34来源:厦门眼科中心编辑:gaomin浏览:

【文章导读】在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学术大会上,厦门眼科中心院长黎晓新荣获“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她是我国眼科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开拓者之一,同仁们称她是眼科界的巨擘, 但在荣誉和

  在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学术大会上,厦门眼科中心院长黎晓新荣获“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

  同仁们称她是眼科界的巨擘, 但在荣誉和求新知二者之间,她一定选择后者。她就是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院长黎晓新。在同行看来,黎晓新的手术技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但她自己却不满足。她说:“要想手术不失败、少失败,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求知若渴  摘取“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

  “是医者,德技双馨,仁术济世;是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学者,孜孜以求,精勤不倦。从医执教四十载,塑光明无数,育桃李天下。丹心妙手唤光明!”我想,这种评价,对于一位“实践派”的眼科专家来说,无疑是 的褒奖。

   9月8日,在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学术大会上,黎晓新荣获“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然而,她却缺席了当日的颁奖典礼,因为她在学习最前沿的眼科技术的路上——参加在欧洲举行的第16届欧洲视网膜专家学会大会。

  纵观她40多年的从医生涯:从初中毕业自学医学到宁夏医院实习、从北京医学院学习到留学德国、“海归”女博士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国际眼科科学院女院士到荣获“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今年5月,她又作为厦门市委市政府引进的高级医学人才,担任厦门眼科中心院长,与厦门眼科的同仁一起在临床、科研、学术等方面寻求更高的突破。尽管已经走到了金字塔的顶端,但她依然活跃在第一线上,依然坚持每周在厦门眼科中心出诊,眼病的疑难杂症自此无需走出厦门便可得到医治。

   永葆初心  细致严谨充分展现医者仁心

   1950年出生在上海的黎晓新,从未忘记自己立志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初心。

  黎晓新之所以选择从医,起源于屠格涅夫写的《父与子》这本书。书中描写的一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让黎晓新印象深刻,并憧憬着成为一名这样的医生。自从医以来,她永葆初心,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做一名好医生”的梦想,充分展现了医者的仁爱情怀。

  作为眼科医生,黎晓新带给患者的不仅仅是光明,还有深深的爱。

  曾经有位患者大爷因患有糖尿病后视力明显衰退,来找黎晓新问诊。在检查中,黎晓新得知,大爷孤身一人,是街道的低保对象。她细心的叮嘱大爷:“每月来我这里检查一次,我的专家号您千万别挂了。可以在我门诊快结束的时候来,省得您久等。”

  这样的义务治疗,黎晓新坚持了多年。

  而作为一名从德国留学归来的专家,德国人的严谨和精细,在黎晓新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务实严谨,又不失细心”,是厦门眼科中心的同事们,对黎院长的一致评价。

  黎晓新对患者的爱,更多时候是体现在细节上。为了挽救更多面临失明的眼睛,黎晓新要求科室加快检查频率、病床周转率,大家都跟着她的快节奏忙得不亦乐乎。很多病人都是从外地转诊来的,常常是家人陪着一起来看病,吃住等费用都很高,为了尽可能地给病人省钱,黎晓新要求对患者的所有检查都当天完成,以便及早安排手术,让患者尽快出院。

  8月底,厦门眼科中心举办了第二届华厦眼科论坛,黎晓新也是大小事情都要亲自过问。在论坛开始前,她亲自邀请眼科界的大咖来参会。而对论坛的举办地点、会场设置等各个环节都层层把关。论坛结束后,她还不忘交代工作人员,要一一发短信感谢参会的专家。

  正是她的用心组织,事无巨细的认真负责,论坛最后成功举办,1000多名眼科专家“华山论剑”精彩纷呈、赞不绝口。

  眼科中心医务科的小林随黎晓新院长出诊了几次。黎院长看病又快又准,对随诊医生的要求标准很高,包括检查视力的距离、病历书写的格式。

  “她书写的病历简练又清晰,病征、原因判断、治疗方法及治疗后预估效果。”小林由衷佩服,她写的病历连病人自己都看得明白。

   勇于奉献  致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

  在儿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黎晓新是公认的先驱。作为国内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的眼科专家,黎晓新经历了一段举步维艰的日子。
 
  这个话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某一天。黎晓新在医院儿科筛查时,发现了一名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便与儿科医生谈,希望转到眼科来治疗,没想到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新生儿的肺没有发育完全,出了监护室有可能出危险”。无论黎晓新怎么做工作,孩子的主治医生最终还是没有同意。不久后,黎晓新获知孩子因为双目失明被父母遗弃在路边。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黎晓新。为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她给儿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反复做工作,终于有一些医生被她的诚恳所感动。1995年,黎晓新终于成功进行了第一例早产儿视网膜手术。“为救治一个小孩,我们所付出的努力非同一般。”事后,黎晓新感慨万分。
 
  治疗的难题攻克了,但黎晓新发现防治才是关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其实是可预防的,做好预防工作,孩子的视力发育可以完全不受影响。”黎晓新“斗胆”给卫生部写了报告,建议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早期干预。2004年,黎晓新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主持制定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从此,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在此期间,黎晓新受到了许多专家的责难,但她还是顶着压力,通过翔实的数据和实例,让专家们折服了。
 
  此外,黎晓新还抓住一切机会在眼科、妇产科、儿科的学术会议上,以及各种媒体上宣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知识,最终让我国小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得到了下降。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是黎晓新所到之处就有小儿视网膜病变的“战场”。就在今年5月,黎晓新一到厦门眼科中心便积极组建小儿视网膜病变学组。在黎晓新的指导下,学组的小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工作已如火如荼地开展。截止目前,学组已接收并诊治了许多的小儿视网膜病变患者,其中还包括从菲律宾特地漂洋过海来求医的32周早产儿。
 
  医生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在黎晓新看来当医生就要有坚持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