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血管搭桥术or血管分流术可治PR吗

时间:2018-10-08 17:16来源:未知编辑:lf浏览:

【文章导读】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的庞继景教授表示,目前,国内的主流医院和欧美的医生及研究者多年来一直不推荐应用这种疗法的原因如下:

  “眼血管分流术/血管搭桥术一般对RP患者采用巩膜下血管移植术、颞浅动脉分流术等方法,意图使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后短动脉的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量增加,改善视网膜的缺血状态;或者以自体血管取材建立侧支循环,如通过睫状前动脉脉络膜血管吻合术,增加其脉络膜血流量,从而达到营养视网膜改善视功能的目的。早期也有单独或联合使用组织包埋手术,即利用异体组织缝入皮下后因应激可能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等的释放,促进视网膜变性的短期停止进展或部分功能恢复。
 
  总体上说,目前国内外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章及临床试验数据没有一个能证明这种疗法在功能上(VEP/ERG)或形态上(OCT)对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临床上,大部分中晚期患者治疗后没有明显的视力改善;少部分早期患者,特别是因各种用眼过度等原因刚出现视力明显下降的早期病人,经过增加血液循环的治疗及眼部休息,短期内是可以看到有轻度的症状改善的,如视力稍有提高,感觉视野变大或变亮等。这种现象在我的同类患者接受咨询后刚开始眼部休息及突然戒掉很重的烟瘾后都有出现过,不是只有血管搭桥和分流手术后才能出现。

       目前,国内的主流医院和欧美的医生及研究者多年来一直不推荐应用这种疗法的原因如下:
 
  1、没有解决RP患者因基因突变造成的病理改变和发病原因。

        没有解除病因的局部对症治疗,不可能有稳定的疗效。所以在临床上除了手术应激和/或突然增加的营养供应而造成的短期视功能轻度改善外,很少有3-5年以上的中长期疗效,大部分轻微的改善都在半年内消失了。分流后的血液流量是否增加,增加多少,增加是否持久,吻合后血管平均能通畅多久都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撑。
 
  2、大部分的视功能改善不持久
 
        临床上经常会看到做完搭桥术/分流术3年以上的患者比没做手术的同类患者视力更差,视细胞的凋亡普遍较重;其中有些患者本身的视网膜血管变细变少更明显。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移植分流过来的血管肌肉能够长期发挥正常血供功能,也不知道如果搭桥/分流过来的血管提供的额外的血液供应是否会间接促进视网膜本身血管的加速变细变少。
 
  3、大部分正规的大医院已经停用了这种治疗方法

         目前正在继续开展这类手术的医院很少有综合性三甲医院。而一些规模较小的专科医院开展多年后,不但没有完成相关的临床试验及找出证据及适应症,也没有把他们的数据,在国内的眼科大会或杂志上进行介绍,更没有大数据的统计。目前为止发表的文章基本上就是一些小样本或病人的罗列,其研究的设计也不是非常规范完整,对治疗后额外增加的血液供应量或神经营养因子量/平均作用时间/长期疗效/有无并发症/出现的频率,都没有详细报道。
 
  4、RP病因复杂、表现千差万别

      对那些大多数没有基因诊断的手术患者来说,极少数双眼接受血管搭桥/分流术后即使病情发展较慢的病人,也不一定是手术本身带来的。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临床试验能够证明一只眼睛手术后,长期来看比没手术治疗的另一只眼更好。
 
  5、进行血管搭桥/分流术,疗效不确定,也未交待是否反弹

        很多患者认为最差也就跟没治疗一样。结果有患者治疗一两年后,发现视力下降的更明显,更快,甚至出现视网膜血管闭锁。这对某些容易出现血管变细病少的突变类型,如rd3和SPATA7等突变的患者更为重要。因为目前进行这类手术的患者大部分对造成自己疾病的原因及相关现代知识不是很清楚,也不懂得基因检测的必要性,更不知道基因治疗正在成为现实。所以希望这些患者多了解自己的疾病后再做决定。
 
  6、基因治疗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商业治疗

         对于有确切科学证据的疗法,我们衷心欢迎;但对于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并无临床试验证据可以证明这类侵入性疗法,是不建议患者盲目尝试的。这样不但可以使相关患者避免可能的问题和无谓的经济负担,也给自己参加将来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保留了一个机会。这也是基本和通用的做法。”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的庞继景教授对遗传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忠告是:1. 尽快通过基因检测确定自己的致病基因突变,2. 根据本人病情建立一个健康的用眼卫生和生活习惯,3. 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及遗传咨询,为将来开始基因治疗做好准备。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