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儿童“恶视力”要趁早

时间:2019-11-06 11:27来源:厦门眼科中心编辑:huang浏览:

【文章导读】近视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目前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近视的发生是由哪个基因决定的,大部分研究认为近视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许多因素均能增加发生近视

  近视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目前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近视的发生是由哪个基因决定的,大部分研究认为近视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许多因素均能增加发生近视的风险。
 
  遗传因素
 
  近年来,由于外在环境的改变,学业压力大,户外活动越来越少,再加上电视、电脑、手机等近距离的用眼活动增加,造成近视人口越来越多。所以,目前形成近视的原因主要还是环境因素,而较少部分是因为遗传。
 
  不良的用眼习惯
 
  过度近距离用眼, 走路、乘车时看书等不良的用眼习惯,会造成用眼负荷过重,严重损害学龄期儿童的视力, 甚至还会影响到视皮层功能的发育。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使孩子们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导致用眼强度大增、眨眼频率减少。
 
  缺少户外活动
 
  多项研究表明,充分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儿童近视的形成。但是,由于受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一般家长希望孩子取得更高的分数,从而加大孩子的学习强度和频率,导致青少年很少有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父母不重视
 
  目前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近视并不是特别重视,这不仅导致近视儿童越来越多,也让孩子近视的恶化程度越来越快。
 
  关于儿童近视,家长常见的误区
 
  误区1:孩子看不清,就真的是近视吗?
 
  不一定。视力模糊常见的原因除了近视,还有很多原因,包括斜视、弱视、炎症,以及各种眼病引起的后遗症等。同时,孩童出现假性近视的机会也较高,区别真假近视的好方法就是散瞳验光。儿童出现假性近视时,眼睛若能适当休息,视力大都可回复正常。
 
  误区2:孩子看的清,就一定不近视吗?
 
  不一定。儿童还处于发育期,对比成人,具有更强的调节能力。当存在隐匿的器质性变化时,也有可能通过睫状肌来调节,达到“看的清楚”的效果。但这样往往会加剧眼睛疲劳、加快近视。建议每半年到专业机构对孩童进行眼科筛查。
 
  误区3:父母视力很好,孩子就不会得近视?父母是高度近视,孩子一定会近视吗?
 
  不一定。据调查,双亲都是近视,父母中一个是近视和父母都不是近视这三种情况下的孩子,近视的发生率的比例是6.4:3.2:1。而在超过600度的高度近视人群中,孩子近视的比例更高。近年来,由于外在环境的改变,户外活动越来越少,再加上电视、电脑、手机等近距离的用眼活动增加,造成近视人口越来越多。所以,目前形成近视的原因主要还是环境因素,而较少部分是因为遗传。
 
  误区4:近视只是看不清东西,没有大关系?
 
  错!近视可能导致失明,不能掉以轻心。目前造成失明的主要原因是白内障,它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摘除白内障,置换人工晶体,大部分人的视力都会回到正常。但高度近视的可怕之处在于,引起视网膜黄斑退化所导致的失明,就算是再高明的眼科医生也爱莫能助。
 
  误区5:有些孩子和家长认为“近视没啥关系,大不了等成年了做近视手术就可以治好”?
 
  错!专家表示,矫正技术虽然迅猛发展,并不能改变近视的本质。对于原本因近视而变长的眼轴,无法靠激光近视手术回复原状。近视激光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外表美观、方便生活,但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矫正技术,即便手术,也是中低度近视的矫正效果更好、更接近正常人。
 
  防止“恶视力”形成要趁早
 
  “预防胜于治疗”,对近视来说,预防与防止度数恶化都是相当重要的课题,做到早发现、早防控、早矫正!
 
  早发现
 
  当孩子出现以下行为时,很可能说明视力已经出现问题,请尽早检查:
 
  看物体时经常眯眼;
 
  注意力不集中;
 
  贴近物体看东西;
 
  经常歪着头看物体。
 
  早预防
 
  每半年检查视力;
 
  充分的户外活动,每天不少于2小时;
 
  培养良好的阅读及用眼习惯,比如正确的姿势、阅读距离和光线;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注意营养的均衡摄入。
 
  早矫正
 
  目前,比较常用的就是通过框架眼镜、RGP或OK镜来延缓青少年儿童近视进展。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