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时间窗

时间:2019-03-26 14:47来源:厦门眼科中心编辑:gaomin浏览:

【文章导读】说到佳佳(化名),医生言语中仍是止不住的惋惜,才半岁的宝宝,因为错过了时间窗,将面临失明。

  说到佳佳(化名),医生言语中仍是止不住的惋惜,才半岁的宝宝,因为错过了时间窗,将面临失明。
 
  佳佳来到医院时,如果不仔细注意,他跟其他的小婴儿没有什么两样。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眼睛有些异常。医生说,他这辈子可能再也看不见了。
 
  原来佳佳患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满月后父母没有及时带他筛查眼底,等发现异常时,医生诊断佳佳处于4期末,右眼没有任何治疗希望。
 
  实在是太吓人了,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检查,孩子就失明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什么病?为什么这么让人猝不及防?
 
  早产儿家长都应警醒: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简称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其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并进一步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
 
  通俗的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这样发生的:
 
  胎儿的眼球在子宫里和其他器官一起发育,眼球里细小的血管由视神经乳头出发,像触须一样向边缘慢慢延伸,直到婴儿出生前一刻才抵达目的地。但是,如果胎儿提前出生,也就是早产了,眼部血管发育只进行到了一半,剩下未发育完的要出生后完成。为了抢救生命,早产儿必须使用氧气,但是氧气会导致眼部血管畸形发展——在高浓度、长时间的血氧环境下,它们不再向边缘延伸,而是就地膨胀、变粗、打结,有时形成出血,形成一种可怕的牵拉力,会硬生生地把视网膜从眼底撕扯下来,就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为什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让人猝不及防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对用氧的早产儿进行眼科监测,尤其是抓住出生4至6周的治疗期,即“时间窗”,那么可以避免对视力造成重大损害。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段,只有10%的治疗可能,“时间窗”一关上,孩子就坠入黑暗。
 
  因此,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在出生后4周开始进行眼底检查。
 
  及时治疗,至少可以保住1.0的视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五期三区,从一期到五期逐渐加重。
 
  第3期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如果积极治疗的话可以将病情控制,反之病情会恶化到第4期、第5期。4期希望渺茫,5期则毫无希望。瞳孔出现白点,即是病变进入晚期的征兆。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早在2016年成立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学组,接诊无数的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以及小儿视网膜病变的病人,其中还包括从菲律宾特地漂洋过海来求医的32周早产儿。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学组由黎晓新总院长坐镇,在儿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黎晓新是公认的先驱,她是国内较早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的眼科名家,很多患儿家属慕名而来。她花了12年时间推动建立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网,将北京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从20.8%降至10.8%。
 
  黎晓新总院长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0年
黎晓新
 
  上世纪80年代,黎晓新教授作为海归派,回到国内从医,频繁出现的早产儿失明现象引起了黎晓新教授的关注。
 
  1994年,黎晓新院长开始对新生儿进行筛查;
 
  1995年,黎晓新院长成功进行了早产儿视网膜手术;
 
  2003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引起社会关注,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召开讨论会,黎晓新院长受邀做主题发言;
 
  2004年,黎晓新院长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主持制定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从此,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005年,黎晓新院长团队关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调查”在首发基金成功立项。
 
  出诊时间:五缘院区:周二上午、周三上午、周五上午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学组组员罗向东
罗向东
 
  主治医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擅长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出诊时间:五缘院区:周一下午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