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厦门眼科中心李东侃:常留一盏灯

时间:2022-09-05 14:20来源:厦门眼科中心编辑:lin浏览:

【文章导读】李东侃很注重患者隐私,从她紧闭的诊室大门就能看出来。坐在诊室外,看那扇门一开,一合,似生命在呼吸间,夹带了一丝忐忑。

   
李东侃博士
 
    李东侃很注重患者隐私,从她紧闭的诊室大门就能看出来。坐在诊室外,看那扇门一开,一合,似生命在呼吸间,夹带了一丝忐忑。
 
    进门后,李东侃正在与患者沟通,“还习惯用这药那我还给你整这个”“遇到啥问题咱就解决啥问题”……很快,你就会卷入那贼舒适的家常话里,有了一种与老友交流近况的错觉。柔和有力的话语有着厚实的安全感,让人将一颗不安的心,放了下来。
 
    好苗子
 
    当一名医生,可能是天意中,带了那么一点天赋。当然,即便才智双全,不努力向上生长,那也成不了“材”,如果还有能结出几颗“情商果”,那真是再好不过了。苗林千顷,绿野万里,是医者未来的沃土。
 
    直到现在,李东侃都还记得“小刘医生”为自己看病的情景,那是一位小时候常常给自己看病的“医生阿姨”。这“嘎嘎厉害”的医生形象成为李东侃的一盏“明灯”,指引她走上了医者这条路。
 
    瞅着女儿是个“好苗子”,父亲十分支持她的理想。80年代末,李东侃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白求恩医科大学(6年制)。此后,李东侃在父亲的鼓励下不断深造,成为了一名眼科医学博士。
 
    2004年,李东侃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厦门眼科中心。如今身为青光眼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李东侃看过患者慢慢稳定住病情,也见过患者渐渐失去光明。在有限的医学里,李东侃有时也深感“使不上力”。
 
    看惯了李东侃的这份“职业磨砺”,老李家还是有不少晚辈选择了从医。她很宽慰,这说明医生的身份在被认可,越来越多优秀的医者在“长成”。这也让医生从一份“奉献”的职业中,获得了更实在的尊重,而不是空有的赞美。
 
李东侃博士
 
    鹰眼
 
    医者,要能看清患者的表征,也要将患者内心无声的陈述读得清透,即便,看见科学在世俗观念面前,一文不值地碎裂,也要相信,有一天这样的眼光,能被抬高,被放远。
 
    “这要是传出去,以后黄家还怎么传宗接代?”
 
    漳州的黄先生查出了青光眼,他的三个胞兄弟也同样患有青光眼。当黄先生的女儿也被查出青光眼后,李东侃建议黄先生家族内的成员进行青光眼的遗传学检测。为能摆脱这样的基因,黄先生的女儿同意了。当医疗队已经为此次采血工作做好准备时,却突然被告知,“不做了。”
 
    原来,黄先生的母亲得知这件事后,强烈反对,她担心医生到家里采集血液样本“被村里人看了去”,以后不仅村里,甚至连隔壁村的人都会知道黄家有这个病,而且都知道这个病会遗传,那谁还愿意来说亲?
 
    经过几轮苦口婆心的交涉,李东侃依然撬不动黄老太这颗“顽石”,即便黄先生的女儿也参与了游说,但基因筛查的工作仍无法开展,最后只好放弃。李东侃到现在还抱有遗憾,眼睁睁地看着黄先生的孙子也被诊断为青光眼而“力不从心”。
 
    青光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青光眼的诊断中,病人会被询问家族史,一旦确诊,族群内建议都定期进行眼底、眼压的筛查。青光眼有多种类型,遗传方式也有所不同。有些人暂未出现症状,但携带了青光眼基因就有发病的可能性。因此早筛、早干预、早治疗,是控制青光眼发病的有效措施。
 
 
 
    如果是儿童在早期发病,医生会以保住孩子有生之年的光亮为主要目标;如果到了晚期视力丧失了,医生只能为孩子减轻痛苦,尽力留住仅存视力。放眼未来,孩子人生的路还很长,而有机会通过遗传学手段为他们选择光明人生的,是长辈。
 
    这样的悲剧是可以干预的,李东侃提议一些患者配合医生进行基因筛查,为优生优育、提高生活品质提供“前期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即便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能力的不断改善,传统观念依然像古树错综杂绕的根枝,盘结在人们心中,难以拔除。
 
    每一个患者放在医学上,是一个病例,走进人海中,是一个家庭,一段人生。所谓见过了人间诸多疾苦,才更懂敬畏生命。李东侃更多的是希望年轻的一辈儿,能破除世俗观念,用长远、科学的眼光去为家族“基因”做一个更优的选择。虽然,这还需要时间,还需要冲破世俗这道屏障的勇气。
 
    狮心
 
    一名优秀的捕手,光有雄心胆魄还不够,还得有用仁心拿捏人心的本领,在翻覆波澜的世事面前,心若扁舟一叶,或逐云而行,或踏浪而歌。
 
    开始接触临床工作时,李东侃笑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然而从医时间愈长,李东侃反而愈发没了年轻时的大胆。她看过病人无数,也交了朋友无数,那颗医者的“心”也愈发柔软和敏感起来。
 
    青光眼是视神经受损导致视力丧失或失明,就好比一颗灯泡,连接的电线被压断了,灯泡就不亮了,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青光眼作为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需终身随访。治疗的基本手段就是控制眼压,而患者的眼压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控制目标,不同的治疗手段。
 
    有时候李东侃看这些“老常客”来诊室,她心里那股难受的劲儿“也好不到哪去”。她深知,患者受到的精神之苦,远高于肉体受到的病苦。治疗青光眼,需要患者和医生长时间协同作战,不仅对病情要有所知、有所措,更需要从心理上有所备、有所防。
 
    这无法一蹴而就,何况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患者信任医生的前提下。
 
李东侃博士
 
    李东侃印象很深的是,一名患者左眼做了青光眼手术,来复查时,左眼眼压正常,但没有做过手术的右眼眼压超过了正常范围。他拿着检查单指着自己的右眼问,“这手术为什么没有做好?”
 
    这话刺伤了李东侃的心。不论对待什么样的患者,李东侃认为自己向来都是尽心尽力,这是自己的职业操守,并不因人而异。但难免有患者把这医者的“本分”视为“买卖关系”,从一开始就不信任医生,这让医生很受挫。
 
    情绪会传递,医生的心情也会被患者所影响。但使命感还是让李东侃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性子。
 
    其实很多青光眼医生的心理也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或多或少有些“疑心病”的青光眼患者很容易将焦虑、恐慌这样的情绪释放给医生,而除了帮患者做好心理建设,医生也亟需给自己建设一个好心理。
 
    人有交流,就有感情。和李东侃处成朋友的患者,还是大多数。有时惦记他们的病情,有时又记挂他们的生活。毕竟,长时间的“相处”想要跨越医患之间的关系,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妇人手
 
    用指尖感触时代更迭,让岁月累积的经验在手中刻撰,哪怕世间微亮,手中柔软温暖的明光不灭。手承衣钵间,吾辈医者血脉,亦延绵不息。
 
    喜欢做小手工的李东侃动手能力很强,这也为后来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只要跟过台,看过几次手术,她基本都能轻松上手。如今,李东侃培养年轻医者,她看一眼就知道谁“手巧”。
 
李东侃博士
 
    从医生涯中,李东侃这双妇人手为不少患者留住一丝光明。她很感谢那些信任自己的患者。有时面对患者的治疗,李东侃需要尝试“新手段”:用鹰的眼光探寻救治的方法,用狮心与患者共同尝试救治的可能,用一双妇人手大胆创新。如果没有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其实很多手术都无法完成。“信任是无形的,却贵若千金。”
 
    时代的齿轮在前进,文化、理念、技术在不断变革和更新,对一名医者来说,知识需要不断扩容,要掌握的技术也要不断升级。为患者提供更加微创、无痛的手术,是患者的福祉,而对于青年医者来说,他们能站在前辈摞起的肩膀上,有效减少了3-5年的徘徊期,学到精妙的临床经验,拥有更先进的设备、更优的治疗手段和药物作为自己征途上的有力武器,“是患者和年轻医者的时代之幸。”
 
    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层面也越来越广,文化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李东侃乐于见到的模样。青光眼治疗是一大挑战,虽然人们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治疗和干预手段的接受程度还需要时间,但从整体上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做医生,想要大富大贵是不可能的。在李东侃看来,医生就是个职业,说高尚不过也和所有人一样平凡,说崇高实则在自然法则面前也渺小。前辈得当地放手,后辈敬重地接手,是医者的衣钵相传。李东侃很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医者这条路上的一盏灯,灯常亮,只为后辈映照来时路,亦为病患守住希望的温度。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