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波会导致眼外伤?

时间:2020-03-28 10:30来源:未知编辑:yy浏览:

【文章导读】辐射性损伤包括电离辐射伤和非电离辐射伤。电离辐射伤包括远紫外线(短波长)、X线、线及核辐射线引起的损伤。这些射线随着波长的减短,能量越来越强,它们是由中子、原子、中

  辐射性损伤包括电离辐射伤和非电离辐射伤。电离辐射伤包括远紫外线(短波长)、X线、γ线及核辐射线引起的损伤。这些射线随着波长的减短,能量越来越强,它们是由中子、原子、中子、质子等粒子在改变运动状态时放射出来的,可穿入组织的不同深度,在组织内产生生物效应,是一种高能光子效应。非电离辐射伤则包括由近紫外光、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引起的损伤。这些电磁波是由电振荡器等发射出来的,波长较长,能量较弱,在组织内产生光生化效应或热效应。
 
辐射性眼外伤
 
  1、红外线损伤 红外线通常由高温物体产生,对眼部的损伤主要是热作用,这是由于红外线的震动传播能量被组织吸收后,使组织中的分子运动率增加,温度升高所致。红外线造成的眼部损害常见的有:由于长期暴露在低能量的短波红外线环境下(如高炉及玻璃工人)所造成的慢性睑缘炎、热性白内障,观察日蚀而引起的日蚀性视网膜灼伤。
 
  2、紫外线损伤 紫外线是放射线的一部分,有长波紫外线(300~400nm)与短波(180~300nm)两种。波长315~400nm者,对组织作用轻微;波长280~315 nm者,对皮肤有强力作用;波长200~280 nm者,对组织蛋白及类脂有破坏作用,并引起溶血;波长250~320 nm的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其中尤以波长265~280nm者严重;波长375~400 nm者,有极少部分可侵入眼底;波长300~375nm 者,可到达晶状体;波长300 nm以下的短波紫外线,侵入深度不超过角膜。根据紫外线波长不同,分别可造成电光性眼炎(雪盲)、白内障及眼底视网膜损伤。电焊、高原、雪地及水面反光、紫外线灯和原子弹爆炸等放出的一般属短波紫外线,波长在290nm左右,可造成眼部紫外线损伤即电光性眼炎。一般在照射后3~8小时后发作,有强烈的异物感,刺痛,畏光,流泪及睑痉挛,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点状脱落。24小时后症状开始减轻。
 
  3、X线、γ线及核辐射线引起的损伤 这些都属于电离辐射线,可以造成所有各种眼组织的损伤,包括结膜、角膜、晶状体、葡萄膜、视网膜及视神经,巩膜较不敏感。电离辐射伤一般为肿瘤外照射引起,也可因核泄漏或核污染引起。电离辐射伤的作用机制一般认为有三种:一是放射线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细胞异常生长或死亡;二是引起组织血管损伤,然后造成继发性损伤;三是大量细胞崩解物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毒性反应,即放射性休克。
 
  4、激光损伤 激光(Laser)是光的受激发射的简称。激光具有方向性强、亮度高、单色性和相干性好等特点。激光器种类很多,按其工作物质分有气体、固体、半导体、化学和液体激光器。按发射方式分为连续和脉冲激光器。常用激光器振荡波长从0.2um紫外线开始,包括可见光及红外线。由于眼的屈光介质和视网膜对光的透射和吸收不同,因此不同波长激光对眼的损伤部位不同。一般说,紫外、远红外波段激光主要作用于角膜,可见光及红外波段激光主要作用于视网膜。
 
  激光对生物体的作用有光化学作用、热作用、电磁作用、机械作用(包括冲击波)。其中主要的是热效应。按激光波长可分为可见激光对眼的损伤、红外激光对眼的损伤及紫外激光对眼的损伤。可见激光常见的有红宝石激光、氩激光、氦氖激光、倍频Nd-YAG及倍频率钕激光。红外激光又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及远红外。可见激光主要损害视网膜,尤以倍频Nd-YAG及倍频率钕激光损害作用大。近红外激光可损伤角膜及晶状体,但仍以损害视网膜为主,中红外激光与远红外激光主要为CO2激光,生物组织中所含水份对其吸收率高,因此主要损害角膜。紫外激光对眼的损害与紫外线类似。
 
  5、微波损伤 微波频率为3000~300万MHz,穿透性较强,可能引起白内障或视网膜出血。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