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体重低于这个数,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概率更高!医生:这样做可预防!

时间:2025-11-17 11:04来源:未知编辑:cyx浏览:

【文章导读】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而对于迫不及待来到世界的早产宝宝来说,拥有正常视力更是弥足珍贵。 我国早产儿出生率约为8%至10%,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而对于迫不及待来到世界的早产宝宝来说,拥有正常视力更是弥足珍贵。
 
我国早产儿出生率约为8%至10%,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率高达17%,约20%的患儿因此丧失视力。该病已成为儿童致盲的第二大原因,严重威胁患儿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同是早产,不同结局:早筛查是关键

厦门眼科中心黎晓新名医工作室曾接诊一名31周出生的早产儿,出生体重仅1300克。由于家长缺乏筛查意识,直到孩子5个月大时眼睛仍不会追光,才前来就诊。检查发现,患儿ROP已进展至4B期,因纤维血管增殖牵拉导致视网膜脱离,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尽管黎晓新教授团队成功实施了玻璃体切割手术,孩子的视力仍存在不可逆损伤。此后,孩子开启了长期随诊复查、治疗的“护眼征程”,目前其右眼矫正视力为0.6,左眼为0.8。
 
近期术前检查: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术后复查: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相比之下,另一位早产宝宝在出生5周后,生命体征稳定之时,便在产科医生的建议下转诊至厦门眼科中心。经筛查确诊为Ⅲ期ROP,黎晓新教授团队及时为其进行了激光治疗。半年后复查显示,宝宝的视网膜血管发育正常,视力发育与足月儿童无异。
 
这两个门诊故事警示我们:ROP的诊治具有极强的时间敏感性——能否抓住短暂的治疗窗口期,将深刻影响孩子一生的视觉命运。
 

认识ROP 小胎龄、低体重早产儿高发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所引起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视网膜发育越不成熟,ROP的发生率也越高。特别是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属于高危群体。此外,高浓度吸氧也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该病按严重程度分为Ⅰ至Ⅴ期:Ⅰ、Ⅱ期部分可自行消退;Ⅲ期是治疗的“黄金窗口”,通过激光或药物干预,多数能够治愈;一旦进展到Ⅳ、Ⅴ期,出现视网膜脱离,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视力损伤往往难以挽回。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筛查与干预 为孩子的视觉健康护航

ROP早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诊断完全依赖眼科医生对眼底的细致检查。根据《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首次筛查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所有出生体重<2000克或胎龄<32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都应接受系统眼底筛查,并定期随访,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发育完成。
 
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专科胡钦瑞博士提醒:家长务必严格遵医嘱,按时带宝宝复查。唯有通过规范、多次的筛查,才能实现对病变的早发现、早干预。
 

专业守护 筑牢ROP防治网络

自2016年起,厦门眼科中心持续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与治疗”项目,引进新生儿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黎晓新教授作为我国儿童眼底病防治的奠基人之一,主持制定了国内首部《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在她的带领下,厦门眼科中心成立了ROP防治学组,联合各级医疗机构构建起ROP防治网络,对早产儿实施有针对性的筛查与早期治疗。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

扫描二维码入群获取更多眼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