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周早产宝宝勇闯“呼吸关”后,又遇致盲危机!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专家团队为她守护“光明未来”

时间:2025-11-17 11:51来源:未知编辑:cyx浏览:

【文章导读】胎龄仅31周的早产宝宝妞妞(化名),在保温箱里顽强闯过呼吸关后,却没想到一场视力危机正悄然逼近。幸运的是,在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专家团队的及时救治下,这场危机被成功化

胎龄仅31周的早产宝宝妞妞(化名),在保温箱里顽强闯过"呼吸关"后,却没想到一场视力危机正悄然逼近。幸运的是,在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专家团队的及时救治下,这场危机被成功化解。

出院喜悦未散  眼底警报骤响

在妈妈肚子里只待了31周+4天,体重仅1460克的妞妞(化名),一出生就踏上了一段艰难的闯关之旅。经过当地医院新生儿科33天的日夜守护,她顽强地闯过了凶险的“呼吸关”,终于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然而,团圆的喜悦尚未散去,一道新的警报骤然拉响——医生紧急建议,必须立即为妞妞进行ROP(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不敢有丝毫耽搁,父母怀抱着羸弱的宝宝,火速赶往厦门眼科中心,求助于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知名眼底病专家黎晓新教授。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眼底情况危急  手术迫在眉睫

检查结果揪紧了所有人的心:妞妞被确诊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并伴有双眼并发性白内障。影像显示,她眼底的颞侧周边已出现嵴状结构,嵴下及周边视网膜下存在大片出血——这是视网膜即将被异常增生血管牵拉脱落的危险信号。
 
“病情刻不容缓,必须尽快手术。”黎晓新教授评估后指出,大片出血意味着病变正处于向严重阶段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嵴状结构与出血,如同脆弱的“违章建筑”已经出现“墙体渗血”,再不行干预,将导致“墙面”(视网膜)彻底坍塌,造成不可逆的失明。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多学科精密协作  打赢视力保卫战

面对妞妞极低的体重和娇嫩的生命体征,手术的最大挑战之一来自于麻醉。厦门眼科中心麻醉团队在此刻展现了深厚实力,他们为妞妞制定了精准的个体化麻醉方案,通过微克级的药物控制和全程的生命体征监护,为她搭建了坚实的生命保障平台,确保了手术的绝对安全与平稳。
 
在这坚实的生命保障之上,黎晓新教授得以全心投入高难度操作,为妞妞成功实施了“右眼视网膜前膜切除术+双眼玻璃体药物注射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这类手术被誉为眼科界的“微雕艺术”,医生需要在薄如蝉翼(厚度仅0.1-0.2毫米)、脆弱无比的视网膜上进行精密操作,避开细如发丝的血管,其难度堪比高空走钢丝。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复查显示,妞妞眼部切口对合良好,玻璃体腔恢复清亮,病情趋于稳定。
 

专家解读:ROP——早产宝宝视力的"潜伏杀手"

黎晓新教授介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身上的眼底血管增殖性疾病,已成为儿童致盲的首要原因之一
 
“胎儿视网膜血管通常在孕40周才完全发育成熟。像妞妞这样提前出生的宝宝,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出生后容易出现异常增生,形成纤维血管膜,牵拉视网膜,最终导致视网膜脱离和失明。”黎晓新教授特别提醒:“很多家长在宝宝闯过呼吸、感染等生命关卡后,往往忽视了眼底筛查。等到发现孩子眼神异常、追视困难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接下来,妞妞仍需定期返回厦门眼科中心复查,持续监测眼底变化。黎晓新教授也郑重提醒所有早产儿家长:ROP可防、可控、可治,关键在于"早"。对于孕周≤34周、出生体重≤2000克的早产儿,首次眼底筛查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
 
"早产儿的视力发育,往往就取决于一次及时的筛查。"黎晓新教授说。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

扫描二维码入群获取更多眼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