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光眼患者来说,眼药水是长期控制眼压、延缓视神经损伤的核心手段。临床中常出现患者因操作不当导致药物利用率不足,进而影响眼压控制效果的情况。因此,掌握科学、规范的滴药方法,既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也是减少眼部并发症的重要前提。厦门眼科中心从滴药前、滴药时、滴药后三个阶段,详细拆解正确操作流程及背后的医学原理。
一、滴药前:做好准备,规避风险
滴药前的准备工作看似简单,却直接影响用药安全与效果,需重点关注三个细节:
手部清洁:先用流动水湿润双手,取适量肥皂揉搓掌心、指缝、指背及手腕,持续搓洗 20 秒(可默数 “1-20” 计时),再用流水冲净并擦干。这是因为手部日常接触物品易沾染细菌、灰尘,若未清洁直接接触眼部,可能引发结膜炎、角膜炎等感染性眼病,尤其青光眼患者眼部较为敏感,感染后可能加重病情。
药液检查与处理:首先核对药瓶标签,确认药名与医嘱一致,同时查看有效期,若超过期限或药液出现浑浊、变色、絮状沉淀,需立即丢弃并更换新瓶。对于前列腺素类等混悬剂型眼药水,使用前需将药瓶倒置,轻轻旋转摇晃 10-15 次,确保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均匀分散,避免因浓度不均导致单次用药效果波动。
二、滴药时:精准操作,提升药效
滴药过程需注意姿势、手法与距离,确保药液准确滴入眼部并充分吸收:
可选择坐位或仰卧位,两种姿势均需保持头部稳定,眼睛向上看,这样能使下眼睑自然放松,便于后续拉开。用一只手的食指或中指轻轻拉开下眼睑,使其与眼球分离,形成一个半月形的 “下穹窿”(即下眼睑与眼球之间的空隙),此处是眼部容纳药液的最佳位置,能避免药液直接滴在角膜(黑眼球)上引发刺激感。
药液滴入技巧:另一只手拿起眼药瓶,保持瓶口垂直向下,与眼睛保持 1-2 厘米的距离 —— 距离过近易导致瓶口触碰睫毛、眼睑或眼球,污染药液;距离过远则可能因手抖导致药液滴偏。对准下穹窿轻轻挤压药瓶,滴入 1 滴药液即可,无需多滴,因为眼部结膜囊的最大容量约为 0.02 毫升,1 滴眼药水(约 0.05 毫升)已能充分覆盖眼部,多余药液会随眨眼流出,无法被吸收,反而可能增加眼部负担。
闭眼与按压配合:滴药后立即轻轻闭上眼睛(避免用力挤眼,防止药液挤出),保持闭眼状态 1-2 分钟,同时继续用手指轻压泪囊区,在此期间不要眨眼或转动眼球。闭眼能让药液在结膜囊内充分浸润,促进有效成分透过角膜进入眼内发挥作用;持续按压泪囊区则能进一步阻断泪道,延长药液在眼部的停留时间,减少药物流失,最大化提升药效。若双眼均需滴药,应先滴健康眼,再滴患病眼,防止患病眼的分泌物、细菌污染健康眼。
三、滴药后:妥善处理,保障安全
滴药后的后续处理同样重要,关系到用药安全性与长期治疗效果:
眼周清洁:闭眼 1-2 分钟后,用干净的纸巾或医用棉签轻轻擦拭眼周溢出的药液,避免药液残留刺激眼睑皮肤,引发红肿、瘙痒等不适。擦拭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用力摩擦眼部皮肤,尤其避免触碰眼睑边缘。
多药使用与储存:若需同时使用多种眼药水,不同药物之间需间隔 5-10 分钟,先滴的药物需在眼部充分吸收后,再滴下一种药物,防止后滴的药物将先滴的药物冲洗掉,影响各自疗效。使用完毕后,拧紧药瓶盖子,将其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紫外线会破坏药物成分,降低药效);部分眼药水(如某些生物制剂、碳酸酐酶抑制剂)需冷藏保存(2-8℃),需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要求,从冰箱取出后可先放置片刻,待药液温度接近室温后再使用,避免低温药液刺激眼部。
用药监测与就医提示:养成规律用药的习惯,可通过设置手机闹钟、记录用药日记等方式,避免漏滴、错滴或擅自增减剂量、停药 —— 青光眼治疗需长期坚持,眼压波动过大可能加速视神经损伤,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若滴药后出现眼部明显刺痛、灼热感、红肿、视力模糊加重,或伴随头晕、心慌、恶心等全身不适症状,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或操作不当引发问题,需及时停药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