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知识
2025-07-25
眼睛“渴”了也分男【文章导读】大家想象一下我在诊室里的常见一幕: 刚结束加班的设计师丽丽不停揉着发红的眼睛:董医生,我这两天眼睛像砂纸磨似的疼。而陪她来的程序员丈夫阿强插话:我用眼时间比我老婆还
刚结束加班的设计师丽丽不停揉着发红的眼睛:"董医生,我这两天眼睛像砂纸磨似的疼。"而陪她来的程序员丈夫阿强插话:"我用眼时间比我老婆还多,但我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
这可不是巧合——干眼症这位“隐形访客”的确更爱“光顾”女性。
事实上,女性本身就是发生干眼症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这种性别差异在眼科领域非常普遍,几乎存在于所有眼病和眼部功能中。
一、、藏在细胞里的“性别开关”
设计师丽丽为什么比程序员阿强容易感觉到眼睛干涩疲劳,主要是眼睛的“硬件”上男女有差别:
1、眼睛“零件”的男女差异 :
2、激素:眼泪的“调度员”失衡了
50岁的张老师绝经后干眼加重:"以前戴隐形没问题,现在半小时就刺痛。来到董医生诊室一检查:泪液分泌测试:左眼3mm/5min,右眼4mm/5min(正常>10mm),睑板腺缺失超60%。董医生告诉张老师,更年期后女性干眼风险显著上升,部分原因在于激素分泌失调了。
3、免疫系统的“女战士”特质
女性的免疫系统通常因为孕育生命而比男性更警觉更强大,这本是好事。但有时也会“反应过度”,更容易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而这些疾病常伴随严重干眼。
二、看得见的生活方式:“社会性别”的推波助澜
“生理性别”是底层代码,“社会性别”则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和环境,进一步拉大了干眼风险的差距:
1、美丽背后的代价:
2、屏幕时代的“专注力”
无论是工作(文职、设计等女性比例较高的岗位)还是休闲刷剧购物,女性可能更长时间、更专注地使用电子屏幕。专注时眨眼次数会不自觉地大幅减少(从正常的每分钟15-20次降到5次甚至更低!),泪液无法均匀涂抹眼球表面。
3、求医行为与感知
女性通常对身体不适更敏感,更倾向于就医和报告症状。这虽然可能“放大”了统计数据上的差异,但也意味着女性更早寻求诊断和治疗。
女性使用的某些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部分抗抑郁药、抗组胺药)也可能有导致眼干的副作用。
4、环境因素
长期待在空调房、暖气房(干燥环境),或暴露在油烟、粉尘环境中,都会加速泪液蒸发。某些职业或家庭环境可能让女性暴露在这些因素下的时间更长。
三、如何给眼睛“解渴”?男女通用的爱眼指南
看屏幕时,有意识地进行“完全眨眼”——轻闭眼,稍用力挤一下再睁开,确保上下眼皮完全接触。可以设个小闹钟提醒自己,每20分钟做几次。这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护眼法!
①人工泪液:
是缓解干涩的主力军。选择不含防腐剂或防腐剂温和的单支装产品更佳。不要等眼睛很干了才滴!感觉轻微不适即可使用。如果需长期频繁使用(如一天超过4-6次),务必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类型。
②加湿器:
在办公室和卧室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
③热敷 & 清洁:(尤其对化妆、戴隐形、感觉眼睑油腻者)
热敷:每天1-2次,用40℃左右(感觉温热舒适不烫)的温热毛巾或专业热敷眼罩敷眼10-15分钟。软化睑板腺内淤堵的油脂,促进其排出。
清洁:用温和的无泪配方的眼部专用清洁湿巾或稀释的婴儿洗发水(注意别进眼),轻轻擦拭睫毛根部及眼睑边缘,清除油脂、碎屑、化妆品残留。卸妆务必彻底!
①“20-20-20”法则:
每看屏幕20分钟,抬头看20英尺(约6米)外的东西至少20秒。
②屏幕位置:
屏幕略低于眼睛水平线(俯视约10-15度),减少眼表暴露面积。
③亮度与字体:
调整到舒适亮度,适当调大字体,减少眼睛调节负担。
④生活方式调整:
①谨慎化妆:
尽量画外眼线,避免堵塞睑板腺开口。选择易清洗、低刺激的化妆品。卸妆是必修课!
②隐形眼镜管理:
严格遵循佩戴和清洁时间,给眼睛休息日。考虑选择透氧性高的硅水凝胶镜片。
③关注激素变化:
更年期女性若干眼症状加重,可咨询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局部或全身的激素调节(需专业评估风险收益)。
④留意药物副作用:
如服用可能引起眼干的药物,告知医生眼部不适,看是否有替代方案或需加强眼部润滑。
干眼是慢性病,别等严重了才看医生!眼科医生能评估你的泪膜质量、睑板腺功能,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如处方眼药水、泪点栓塞术等)。
每当看到女性患者因干眼症反复就诊,我总想起1888年出版的关于临床眼科学的专著所述:“男性绝对不会像女性那样容易患眼部疾病”。这些差异不是缺陷,而是进化的印记——女性更敏锐的神经为守护新生命而生,更强的免疫系统为抵御病原体而战,只是现代生活让保护机制成了负担。作为医生,要理解身体的智慧,更好地倾听眼睛发出的“干渴”信号:当眼睛发出干涩信号时,不要简单地给予药物治疗,更要督促患者养成科学用眼和调养全身,像呵护皮肤一样呵护脆弱的眼表,才能让这扇“心灵之窗”长久清澈明亮,映照世界的精彩。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
扫描二维码入群获取更多眼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