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黑曚1型什么时候能实现基因治疗

时间:2018-08-02 10:13来源:厦门眼科中心编辑:lin浏览:

【文章导读】Leber先天性黑曚是发病早而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其中Leber 先天性黑曚1型(LCA1)是由GUCY2D基因突变导致。目前基因替代疗有望在1-2年内进入临床试验。

  Leber先天性黑曚是发病早而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其中Leber 先天性黑曚1型(LCA1)是由GUCY2D基因突变导致。
 
  GUCY2D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7p13.1,其编码产物是鸟苷酸环化酶1(retGCl),retGC1是一跨膜蛋白,此蛋白特异性地在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的细胞核及内节中表达。retGCl在光转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负责在光感受器细胞接受光刺激后,在恢复暗适应的过程中将GTP水解为cGMP的再复原过程。当GUCY2D基因突变后引起retGC1蛋白功能改变, GTP水解成cGMP的活性降低,阻碍光感受器光传导后cGMP水平的恢复,相当于在感光细胞发育阶段给予其持续光刺激,从而导致类似光持续照射的情况使光感受器凋亡。GUCY2D突变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视功能严重损害,畏光明显,但眼底大致正常。除LCA1外,GUCY2D基因在临床上也可导致锥-杆营养不良6 型(CORD6)。
 
  GUCYlB小鸡因GUCY2D基因缺陷导致GCl缺乏,是LCA1良好的动物模型,另一动物模型为GCl基因敲除小鼠。在既往的文献报道中,针对GUCY2D基因的治疗法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效果。
 
  随着针对RPE65基因突变所致LCA2的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的正式上市,基因治疗在LCA患者中已取得进展,近年来LCA的基因研究成为眼科学与遗传学的热点。LCA属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因该病眼底改变变异很大,早期眼底可正常或接近正常,且一些基层医院缺乏眼部电生理等检查设备,此外,婴幼儿多无法在清醒状态下配合ERG等检查,有些患儿早期常被诊断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屈光不正或弱视。LCA1病人的临床表现各异,早期既不像RP患者一样单纯表现为杆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夜盲,也和锥细胞功能完全丧失表现为昼盲的全色盲不完全一样。这类患者虽然主要表现为畏光等锥细胞障碍,但即使在早期也有不同程度的杆细胞功能障碍即轻度夜盲。因此,认识和了解该病的临床特征,早期行基因检测明确致病基因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但是实现基因治疗的前提,也为提前进行眼部保护性干预,延缓视细胞凋亡速度,提高基因治疗效果提供了一个机会。
 
  目前基因替代疗有望在1-2年内进入临床试验。希望广大LCA1患者尽快前来厦门眼科中心遗传眼病门诊找庞继景教授就诊并进行保护眼睛的个性化咨询,为将来的基因治疗提前做好各项准备。

  庞继景教授出诊时间
 
  每周三上午:8:00—12:00
 
  地点:厦门眼科中心大楼1号楼5楼5号诊室
 
  注意:咨询日当周的周一上午(8:00)或下午(2:30)需要提前到陈龙龙医生处挂普通号进行各项检查。(需要进行两天才能完成的眼底照相、OCT、ERG、VEP、光敏感度、视力/视野/色盲等各项辅助检查)

扫描二维码关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微信